35、考卷-《从民国开始的诸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而且你学了这么多年的经学,还没贵哥的排名高呢。”

    白孝文撇了撇嘴,没好气的说道。

    周元能在学院的榜单上不落到后四名,完全是因为另外的八名实学学生成绩不行,他们只是循例考四书五经,但这只能算是他们学习的一道科目,落后也是情有可原的。

    而白贵的名次则紧紧跟在三十一名生员其后,位列三十二名。

    “白兄记性过人,经学娴熟,帖经题和墨义题他一道也没错,而且我看了他的考卷,现在的书法也已经颇有章法了,只是太过呆板,没有灵性……”

    周元忍不住啧啧惊叹。

    对于白贵这种记性好的“神童”,帖经题和墨义题就算送分题,这两道题也不阐明圣贤微言大义,只需按照记忆作答就行,唯一能克扣的点,就是字迹是否潦草。

    而白贵的字迹虽不是大家风范,没有灵性,但却工工整整,挑不出任何毛病。这种字迹,虽不会惹主考官喜爱,但也不会失去卷面分。

    “此次县试你我还差点火候,但贵哥一定会中的。”

    鹿兆鹏走了过来,笃信道。

    虽然白贵这第三十二名和前面三十一名生员的考卷相差有些远,但随着朱先生教导制艺之道后,差距肉眼可见的缩小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县试只要文章可堪一读,往往不会罢落,但是到府试,院试就难了。”

    他补了一句。

    滋水县文风不盛,通过县试不算多难的事情。但想要取得较高名次则是有些难度。简单来说,就是滋水县普遍儒生的水平不高,但还有一些儒生自幼就接受高水平教育,水平很高……

    就好比穷乡僻壤的地方每年都可能出几个清华北大,但落了几名的学生甚至连个九八五学校都上不了,二一一够呛。

    他们也算是高水平的徐秀才教导,天然领先其他儒生一大截,又有朱先生这名早年秦省解元教授制艺之道,短时间超过大部分的儒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,但是到头几名,这就得日积月累的功夫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