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章 中外电影-《1979我的文艺时代》
第(2/3)页
姜玉楼点头道:“可以,不过在此之前,我想听听你们对国内电影的看法。”
陈恺歌和张亿谋精神一振,知道姜老师在考他们。
两人思考片刻,还是陈恺歌反应灵敏,率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,“78年后,国内电影的创作风格是以现实主义表演观为创作起点的,同时,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变化。
首先是老一代导演在他们的创作中突破了“三突出”原则,打破了那个特殊时期“假大空”“高大全”的人物塑造模式,注重在典型环境中塑造真实可信、复杂多面的人物;其次是以谢导,吴导等中生代导演的崛起使纪实、抒情、散文化的电影风格占据主流,生活化表演、日常化表演使我国电影更大程度地摆脱了长期以来舞台化、京剧化的表演风格。”
张亿谋补充道:“还有题材变得多样了,不再是通篇的样板戏,观众也有了更多的选择。其次是电影的画面变好看了。”
他是学摄影的,对这方面了解比较多。
特殊时期,及之前的电影,比较突出人物造型,但是画面并无美感,人物也不生动,在观众看来那不像是电影,倒像是话剧或者舞台剧。
姜玉楼点点头,他们的看法还是比较中肯的,对国内的电影也算说到了点子上。
“国外电影呢,你们有了解吗?”
陈恺歌犹豫了一番,小声道:“我们在学校看过一些译制片还有少数内参片。”
“和我们国家的电影相比,又如何呢?”
“剪辑凌厉,画面……”说到画面,陈恺歌不吭声了,实在是强了国内电影不知道多少。
等他们说完了,姜玉楼才道:“那我给你们说说我对香江电影的印象吧。”
70年代中后期开始,香江步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,香江电影也迎来了飞速发展。
从在国外接受过正规电影教育、科班出身的一批年轻导演,从电视台出走转向电影行业。带着学院派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,以及在电视台磨炼出的经验,他们激情澎湃,高度热忱地把握住时代脉搏以及观众的喜好,制作了带有强烈个人风格且形式新颖的一系列影片。
“就编剧天马行空的想法,还有许多拍摄方式,都是我们国内电影行业所没有的。香江电影尚且如此,欧美电影就更不用说了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