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四章 语出惊人-《1979我的文艺时代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在这个年代,普通家庭想装电话非常困难。

    改革开放初期,国内的通信业发展水平相当落后,全国都是如此,"打电话难"的矛盾十分突出。

    1980年时,我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不到0.5部,而同期美利坚的纽约市拥有电话595万部、普及率为80部/百人,法国巴黎拥有电话240万部,普及率为106部/百人。

    落后的通信业成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"瓶颈",拖慢了改革开放的脚步。

    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,对于家庭条件好的,哪怕多掏钱,又算什么呢。

    只是,即使燕京百姓有钱也没用。这个年代,家中想要装上一部固定电话,动辄就要排上一两年时间的队,安装费最高达五千块。

    这可是普通打工人十年的工资啊!

    当然,五千块对姜玉楼并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当季正怀承诺后,没过两天,还真有自称电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。

    姜玉楼将人迎到家后,脸上堆着笑容道:“同志,总算等到你了。你不知道,我家里没个电话真的很麻烦。”

    “就是不知道这电话多久能装好?”

    电信局的工作人员态度十分友好地说道:“姜老师,我得先勘察一下线路,很有可能您这边一时半会儿装不上电话。”

    “啊,这是为什么?”姜玉楼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线路的问题。”工作人员解释了一番后,又道:“如果线路满了,就只能等新线路,或者装一台“载波”电话机。”

    “载波”电话机,就是附装在别人家的线路上,利用不同波段来通话。

    姜玉楼道:“只要能通话就行。”

    还好,这位工作人员勘察一番后,可以安装。

    于是,姜玉楼就拿出五千块的安装费。

    当天,电话便安装到位。

    除了安装费和电话费外,还有个每户每月四块钱的月租费。和大头相比,这点只是小钱而已。

    姜建国看着自家的电话,高兴地问道:“楼娃,这就是咱家的私人电话?”

    李秀莲站在一旁,也觉得新鲜。

    老两口也不是没打过电话的人,但是自家的私人电话,怎么看都觉得稀罕得不行。

    “没错,这就是咱家的电话,以后爸妈想打电话联系朋友,也不用跑到公用电话亭打。”姜玉楼笑着道。

    “好,好啊!”

    “谁能想到我家有私人电话,说出去可是非常有面子的。”

    讲解一番如何使用后,姜玉楼又拨通了几个电话,不是炫耀,单纯就是告诉他们自己有电话了,有事打这个就行。

    又过了两天,姜玉楼终于接到季正怀的通知,说是星岛日报社的人已经到燕京,邀请他晚上七点半到同和居饭庄吃饭。

    同和居饭庄是燕京较早经营鲁菜的老字号,开业于清代道光二年,地址在西四牌楼西南角一四合院内。

    边吃边谈吗?

    姜玉楼决定卖对方这个面子,晚上七点二十便到达同和居。

    报上名号后,服务员将他迎进一间包厢里,刚进包厢门,他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。

    “王大哥?”

    坐在包厢里的人,赫然是王濛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