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八十六章 投资两百万的电影项目-《1979我的文艺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姜玉楼竖起一根手指,轻描淡写道:“角川社长支付给我一千万日元,这还不算后期的分成。”

    在场的三个人都懵了,这可是一千万日元啊!

    在黑市,十日元就能换一块钱,甚至于有人急用钱,一块钱只能换七八块日元。

    这岂不是说,姜玉楼一部小说光改编版权就能卖上百万人民币?

    这也太夸张了吧!

    姜玉楼看到他们震惊的表情心中一阵好笑,这还不算玩呢。

    他继续道:“在东京的时候,兰登书屋的贾森先生找上了我。哦,你们可能不认识,贾森是兰登书屋的编辑总监。”

    “兰登书屋是跨国出版商,在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有出版公司。”

    三人闻言,又是一阵羡慕。

    只是,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?

    姜玉楼停顿片刻,接着道:“当时我问贾森,他到东京找我干什么,你们猜他是为了什么?”

    三人继续摇头。

    姜玉楼感慨道:“原来是《侏罗纪公园》在美利坚卖得太好,他过来告诉我兰登书屋准备二次加印的。”

    三人:“……”

    “而他真正的目的是告诉我,《侏罗纪公园》被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看上了。环球影业出价一百五十万美金购买我的小说改编版权,除此之外,还会支付五十万美金,由我为小说进行剧本改编。”

    餐厅中的这一小块范围内彻底变得鸦雀无声。

    两百万美金啊!

    这换算成人民币也有三百万了,如果是黑市价格,都上千万了!

    汪蓬龙嗓音沙哑的询问道:“小姜,你说的是真的?”

    “真的,我准备过一段时间去美利坚,加入那边的编剧工会,顺便谈一谈电影上映后的票房分成。”姜玉楼点头道。

    汪蓬龙这次彻底没话说了,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嘛。

    听他这么一说,五十万人民币的版权费加改编费,真是一点都不多。

    只是……

    汪蓬龙苦笑道:“小姜,小陈和小张啊,你们听我说,咱们国家的电影行业和国外不同。国外的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可以自己发行,和院线进行分账。但是咱们国家的电影制作出来,并不能自由决定放映的影院,而是由中影进行统购统销。”

    在中影统购统销前提下,巨额票房收入与制片厂无关。导演、编剧拿到的分镜头稿费也少得可怜。

    80年代,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接近一百万,北影厂所需拍摄资金与下拨流动资金的差额将近千万。由于电影业利润分配存在倒挂,制片厂年年亏损、还贷无力,银行态度消极,使“贷款制片制”也遭遇瓶颈。

    早在1980年,汪蓬龙组织全国八大电影厂的领导在北影厂开会,和中影公司商量影片售卖优质优价的可行性,以替代当时无论片子成本、质量,中影一律以每部七十万元的价格收购的一刀切模式。

    这次会议的结果是,每部片子的价格上升到九十万元,而灵活的等价机制依然只是电影厂的一厢情愿。

    为了给厂里争得利润,汪蓬龙这几年和中影公司打得一塌糊涂,一开会就想办法让中影公司把利润给让出一部分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因为不合理呀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