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负责的编辑就这件事询问了姜玉楼的意见,姜玉楼道:“读者不是小孩,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。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该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,不该看什么样的文学作品。” 负责审核的编辑哪里还不明白社长的意思,当即通过了于华两部作品的审核,剩下的只需要等待排期就好。 有了结果后,姜玉楼叫来了于华,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。 于华一脸憨厚地感激道:“谢谢姜老师。” 光看他的样子,谁又能想到他热情的外表下,藏着冷漠到残酷的语言呢? 只能说人不可貌相。 姜玉楼夸奖他进步的同时,又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:“你在鲁院的学习显然没有白费,文字中已然透露出独特的个人风格,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。冷漠与残酷,这些看似负面的情感,若能在你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,未尝不能成为另一种深邃而引人深思的艺术表达。你的文字若能如此,必将更具魅力,引人驻足。” “谢谢姜老师!” 姜老师的夸奖让于华很高兴,有了他的指点,于华对自己走的这条道路更加清晰了。 “不用谢,其实你已经明白自己要走的路,我即使不说这些,想必你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”姜玉楼微笑着摆了摆手。 于华默然,也许吧,他知道其中还是有本质的区别,最起码节省了他探索的时间。 对于作家来说,时间也是很宝贵的。 大多数作家的创作黄金年龄实际就在四十岁前,过了这段黄金时间,精力和创作激情都会大幅下降的。 沉默片刻后,于华想到自己想从姜老师口中得到的一个建议。 “姜老师,鲁迅文学院和燕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,我想进班学习,您觉得怎么样?” 这个事姜玉楼知道,作家研究生班学制是两年,今年九月份开学,恰好招了不少之前在文学讲习所学习的作家。 本来姜玉楼是想劝他放弃的,毕竟他一个作家,在创作的黄金年龄去上这个课用处并不大。 不过他望着一脸求知若渴的于华,以及毕业后就是研究生学历,劝他放弃的话终究是没说出口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