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整认知,重建心灵-《渡过:抑郁症治愈笔记》
第(2/3)页
几乎所有抑郁症患者都认为:他是全世界最倒霉、最无力的人;他正陷入某些棘手可怕的问题而无力自拔;他的消极情绪是合理必然的,也是不可避免的。
其实,大约在两千年以前,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就说过:人的烦恼并非来源于实际问题,而是来源于看待问题的方式。你可能觉得不快乐,也许你还能为自己的不快乐找到具体原因:家庭不幸福、童年缺乏爱、生活环境混乱、贫困……这些想法肯定会有一些真实的成分,毕竟世界是不可能美满的,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挫折,甚至面临毁灭性的灾难。人的基因、童年痛苦经历也确实会影响思维和情绪,外界环境、冷酷的人际关系也确实会搅乱人们的思绪——但这一切并非主要原因。
认知决定情绪,而情绪决定情感。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表明,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,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。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动力作用。积极的情感是人们认识和活动的内驱力,而消极的情感却是阻力。
鉴于以上认识,认知疗法旨在帮助我们改变心态,甚至还可以改变自己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。不仅情绪会得到调整,你的视野还会更开阔,甚至工作起来更有动力。它带给你的变化是巨大而持久的。
美国内华达大学戴维·安东努乔博士、威廉·丹顿博士和克里夫兰医疗中心的古兰德·德内尔斯凯博士,多年来一直围绕认知疗法进行研究。他们曾合著一篇文章,标题是《抑郁症治疗的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对比:挑战传统观念,用事实说话》。文章运用他们长期跟踪获得的数据,得出了一些和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结论:抑郁症病因中,遗传影响只占16%;新型心理疗法——尤其是认知疗法——的疗效并不比药物疗法差,而且对某些患者来说,它的效果似乎更好;采用心理疗法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在康复之后更容易保持疗效,复发率比采用纯药物治疗的患者低得多;心理疗法不仅可以治疗轻微的抑郁症,还可以治疗严重抑郁症。
这些结论虽尚不能完全被验证,但仍可鼓舞人心。毕竟靠药物来改变大脑内化学元素的失衡,是在使用一种破坏性的力量,而认知疗法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靠内在力量治愈的可能性。
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大致看出,抑郁症可能是大脑化学物质失衡所引起的。最近有研究表明,认知疗法也许真的可以改变大脑化学物质。美国一些科学家最近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,观察两组患者大脑的新陈代谢情况在治疗前后是否有任何变化。这两组患者一组只接受认知疗法(不服药),另一组则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(不接受心理疗法)。
实验的结果是:药物治疗组中的患者在好转后,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大脑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变化。这是意料之中的。让人惊喜的是,认知疗法组中的患者在成功康复后,他们大脑的化学物质也产生了变化,且和药物治疗组没有明显区别。这个实验让研究者相信,认知疗法可能真的可以改变人脑的化学物质和结构,从而治愈患者。
如何调整认知
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(A.T.Beck),系统介绍过认知疗法的原理和方法。他认为,个体的认知结构由浅入深依次分为:自动思维(某种情境诱发的大脑中迅速涌现出的想法);认知歪曲(包括任意推断、选择性概括、过分概括化、全或无等);功能失调性假设(个体对于事情所持有的态度、信念或者行为准则);图式(早年发展中获得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认知结构)。
贝克认为,情感障碍的发生与病人早年经验形成的图式有着密切联系,它存在于病人潜意识中,不易被察觉。一旦有某种不良生活事件发生,大脑中便会涌现大量负性自动思维,上升到意识层面,从而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。
据此,贝克认为,对抑郁症病人的认知行为治疗,主要应聚焦于导致抑郁的消极思维,从而修正不同水平上的认知评价,发展意识层面的理性思维,并强化积极行为模式,改善不良适应性行为。这样,认知、行为、情绪、生理四个层面形成良性互动,使得情绪和行为模式向积极和理性层面螺旋上升,达到治疗目的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