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整认知,重建心灵-《渡过:抑郁症治愈笔记》
第(3/3)页
落实到具体操作步骤上,第一步是认识自我。可指导来访者自我监测自己的日常活动,量化评估自己的愉悦感和成就感,然后制定循序渐进的任务计划,活化其退缩行为。研究发现,这些行为活化策略对缓解抑郁非常有效,并且给患者者创造了识别与修正负性认知的机会。
第二步是观照内心。抑郁的产生与个体近期的应激生活事件密切相关,治疗师应该与患者通过讨论、评估和识别,发现来访者的错误应对策略。在此基础上,指导患者如何用积极方式表达和宣泄负性情绪,重新思考、计划和审视,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。
第三步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。抑郁症患者往往缺乏充足的技能,用一种僵化的模式来解决问题,因此需要通过利弊分析、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,提高患者的适应性,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。
抑郁症患者总会有很多人际关系问题需要处理。通过行为技术的有效干预,有助于提高其基本的社会技能,增加人际之间的社会支持和亲密感体验,降低社会退缩的倾向。
总之,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部分是识别负性自动思维,挑战认知歪曲,发展新的积极思维模式,进行认知重建,提高病人对情感反应的自我控制。
近30年来,国内外对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及实证研究,发现认知疗法对抑郁症轻中度患者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疗效基本等同,且复发率较低。有报道称,认知治疗的疗效可以维持8到14年。目前西方国家制定的抑郁症临床治疗指南,已将其列为一线治疗方法。
当然,认知疗法又是一个个性很强的疗法,需要治疗师和患者形成“一对一”治疗方案,很难制定标准化模式,也难以预料治疗何时见效、何时可以结束。目前,心理学对认知治疗发生作用的机制,认识依然有限。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探究的。
认识决定情绪,而情绪决定情感。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动力作用。积极的情感是人们认识和活动的内驱力,而消极情感去是阻力。
第(3/3)页